定存利率告别“3时代” 银行存款成本管控还有“后手牌”?
在如何调整和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上,天人合一论及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学说,必将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[1] 原稿有此提要(作于1998年5月30日)。只有尽了本职之责,人才能与天地参,即与天地并立而为三。
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,如果只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而用智,那就是一种最大的障蔽和限隔,其结果便会丧失人性,也会失掉人生的乐趣。这一学说到后来就被心的学说取代了。在中国古代,以时禁发是有实际内容的,何时禁、何时发,都是有详细规定的。后儒则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,作为人生的终极关切。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,具有人文主义宗教精神,如果能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,就能贡献于人类,使人类进入一个有美好家园的21世纪。
[11] 这也是成己成物的意思。但是,他们并没有把社会和自然对立起来,而是把自然界放在重要地位。人的耳,对于声音,有共同的听觉。
义是什么?义者宜也,是一种普遍性的道义,是判别道德是非的标准。其命于人就是性,所以性又称之为生理或性命之理。在儒学发展中,首先提出理的学说的是孟子。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目的论。
其进一步引申,就变成文理、条理等意思,但仍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,如腠理、肌理、肤理、脉理、地理等用法就是如此。应当说明的是,性理问题始终是王夫之哲学的中心议题,从这个意义上说,王夫之哲学仍然是性理之学。
朱熹明确提出,理是生物之本,气是生物之具,理气结合,便生出万物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理 。大理也是物理,但似乎更全面、更普遍。而他所说的理,无非是人伦日用之理、善恶是非之理,至于自然界的物理,并没有成为认识对象,更不是他的主要目的。
他认为,凡一物上有一理,须是穷致其理[37]。人们常常把二程所说的理解释成自然规律或宇宙规律,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,至少是不完全的。实际上,作为普遍本质的理是没有的。心所同然者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
王充批判了目的论,提倡自然论,同时也批判了天理论,主张物理论。总之,仁义礼智根于心[2],即根植于人的内心。
但是,理学家所说的理,就其实质而言,不是别的,正是性理。性即理也,所谓理,性是也。
荀子还提出大理的概念,以表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秩序。就人而言,性是通过人的情感意识与知觉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生道理,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出来。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,在先秦和宋明,都有所谓义利之辨,正说明义的重要性。但这种道德理性不是建立在内在人性之上,而是建立在对文理的认识之上,通过认识和修养,内化为人的本质。孟子同告子有一场著名的辩论,就是义内与义外之辩。但美味佳肴是外在的,理义却是内在的,所以,这所谓悦,也是心之自悦,是一种自我体验、自我感受。
我这里所说的,主要是罗钦顺、王夫之等人。义理的进一步发展是性理或性命之理。
就伦理而言,王充指出,人与动物的区别,就在于人有伦理,而动物没有。[27]《论衡集解·变动篇》,第304页。
人的口,对于味道,有共同的嗜好。抛开别的因素不谈,就荀子本人而言,他一方面提出了天人相分理论和知性学说,重视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,甚至主张经纬天地、材官万物、制割大理而掌握整个宇宙。
但是,戴震毕竟没有否定人的理性,而是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,并将理性建立在感性之上。朱熹之所以将所以然与所当然统一起来,就在于将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,将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起来。形而下者有形而可见,但却是由形而上者决定的。王夫之就曾经把理区分为物理与性理两个层面。
所以,谈本体必谈作用,离了作用与活动,所谓本体只是空的,也是没有用的。[44]《孟子·离娄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九。
他不但接受了朱熹的理具于心而为性之说,而且主张物理和性理是一个理,而他所说的性理,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。[29]《正蒙·太和篇》,《张载集》,第7页。
但是,朱熹的理学,确实为人的存在问题建立了宇宙本体论的前设。礼即文理,虽然是由圣人制定出来的,但其依据则是自然之大理。
[30]《语录上》,《张载集》,第313页。尽管在不同时期、不同阶段,不同思想家对理的具体含义有不同解释,但是就儒家思想的主流而言,这个最基本的含义是没有变化的。程颢说过,天理二字,是他自家体贴出来。事实上,他所说的理,包括人伦、物理两方面的意义,他所说的穷理,也包括明庶物,察人伦两方面的内容。
但张载有时又从客观对象的角度谈到理,比如他说:理不在人皆在物,人但物中之一物耳。[42]《论语·泰伯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五。
由此可见,物理是由阴阳四时变化而来的。[38] 在他看来,万物皆有理,但穷到最后,只是一理,这就是性理,而性理就在自家心中。
他们将朱熹理学向客观化方面发展了,提出过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。他说:阴阳四时之理,相受而次矣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